解读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新一重”
5月2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什么是“两新一重”?“两新一重”怎样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
“两新一重”顾名思义,也就是两个“新”和一个“重”,分别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两新-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两新一重”是个新词,来历却非同一般。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介绍,各方对扩大有效投资形成了广泛共识,但重点投向哪里有不同看法。有的提出新基建,以信息网络为代表。也有的提出要扩大基础设施,“铁公基”
、水利等。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基于中国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研究考量,充分吸取社会各方意见,取最大公约数,提出了“两新一重”。
透过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两新一重” 意义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鲜动能,契合了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它主要涵盖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同时,由于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更为多元化,发展新基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作用,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应对短期稳增长、保就业的需要,从长远来看,资金不会浪费,而且未来还会产生收益。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已连续实施数年,党的十八大肯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指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今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前提法-脉相承,
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扎实推进并在加强和深化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亟待补上此前城镇化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短板。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扩大投资的部分提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
传统的“铁公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短期内新基建还不能从规模上取代传统基建,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等重大工程仍然是稳定生产体系、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且必要的项目。基础工程建设,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必然与“两新”一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巨大的发展潜能。
“‘两新一重’实际体现了一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举措。”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摘自《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