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十五周年庆典之“蓝海楷模” —— 刘雷雷:勤于创新、工于品质

发布时间:2021-03-22 浏览次数:2260 作者:




刘雷雷:男,入职蓝海建设集团15年,现任集团总工程师。


作为蓝海建设集团最早的一批创业元老,集团总工程师刘雷雷对公司的情感不亚于是如同孩子一般,满怀对它的期望与寄托,又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与关爱。作为董事长的同乡甚至是发小,二人的缘分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延续,同时分配到同一个单位,一个擅长管理,一个精于业务。

人生的际遇有很多种,选择创业的原因有很多,如今的刘总工认为当初的他们,并非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初生牛犊的勇气,更需要志同道合。他们早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历练,在勤勤恳恳的工作中逐渐羽翼渐丰。

初创时期因为缺少施工资质,蓝海集团主要从事施工咨询方面的工作,投标业务是主业,因而成本测算是当时工作的重点同时更是难点。刘雷雷此前并未深度接触过此类业务,但始终处在施工一线的他笃信:所有的成本测算工作都不能脱离了施工的具体实际。没有参照和标的,他就靠着自己摸索也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公司使用的成本核算体系。

业务中标与否是公司能否为继的“生命线”,而标书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本该又专业岗位、专门人员负责的工作,都因为创业艰难而落在了刘雷雷的肩上。

临“难”受命,最初觉得这标书好比“天书”,这项工作对常年扎根施工一线的刘雷雷来说,也确实是零基础。“公司起步阶段,一个标的都意味着那是公司压上了全部的家当,根本容不得一点差错!”作为黄金搭档的董事长刘卫峰一句话掷地有声:老刘,你肯定行!这里面饱含着对搭档的充分信任,以及项目中标的期许。

此时的刘雷雷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结合现场施工经验反复琢磨、测算,生怕有一点差错,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加点,这个难关硬是被他给攻了下来!

“在蓝海,最重要的并非技术门槛、经验积累,而首先要看的是干事的态度,只要有干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令他想到了公司承建的池州105改建项目。

面对当时缺兵少马的景况,刘雷雷和同事双枪匹马赶赴现场,从招人到实验、到施工,一切从零开始。当时整个队伍都缺少经验,刘雷雷就以身作则,从实验开始摸索,摸索出了门路再给团队现场教学、调试,因为不放心施工质量,他还要亲自跟车到现场指挥摊铺。

屋漏偏逢连阴雨。公司彼时将所有精力放在了马鞍山东环高速项目上,池州105项目一度面临停工的风险。为此,他不惜与董事长“翻脸”,坚持必须按时保质完工的底线,因为他深知,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公司好不容易在业内建立起的声誉,保证公司长久发展的生命线。

项目缺钱,他就到业主方借钱,凭着这份执着与承诺,拿着业主方的借款晚上买料、白天施工,整个团队都被他“蒙在鼓里”,因而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就是这样一个被他自嘲为“门外汉”的队伍,在该项目五个标段中进度第一、质量第一,实现全标段零返工,创造出了令他引以为傲的“蓝海速度”“蓝海标杆”。

十五年来,作为公司总工,刘雷雷坚持只要是有利于公司长久发展、良性发展的事情,就算再棘手、遇到再大的阻力,都要全力以赴地推动下去。

当初他力主对合同财务套表体系进行革新,正是因为看出其中存在漏洞风险和低效率的弊端。对公司沿用多年的套表体系进行革新,很多人认为这是“找麻烦”,时间成本巨大,且效果未知。靠着多年来钉在施工现场的那股子“螺丝钉”精神,刘雷雷不厌其烦,硬是让全公司逐渐接受和推广使用了新体系,并因此带来可续发展的良性效应。

回顾蓝海十五年的点点滴滴,刘雷雷感慨万千,却又朴实到无从谈起。从当打之年时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两鬓斑白,十五年风霜雨露在他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也因为对“大美蓝海,畅通天下”的美好愿景,而让他脸上绽放出光彩,让他眼神变得更加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