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桩基混凝土灌注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桥梁的基础形式有很多种,其中以灌注桩基础适应性最强,也最为常见(尤其以大型桥梁及地质情况较差地段最为常见)。灌注桩施工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控制难度大,基中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我仅针对在浇注混凝土环节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问题一、初次灌注混凝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首盘混凝土)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预防措施: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应为0.3—0.5m,埋管深度应大于1m。但是我们的计算首批混凝土 时往往只计算桩长所需混凝土,而忽视了导管内积存的混凝土,这就导致选择料斗时过小,满足不了首批所需用量。计算过程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大家可以查看桥梁规范,里面有具体的算法(此处较为重要,在17年公路一级建造师的考试中就考查了这个计算过程);
问题二、混凝土灌注时堵管
预防措施:
(1)、灌注混凝土时先检查导管,导管必须做水密承压试及抗拉拔试验,确保导管的质量(这一点在许多考试中也会经常考到,通常会以气压试验来迷惑,这是严格禁止的);
(2)控制导管距孔底的距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
(3)控制灌注时间,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
(4)控制导管的埋深,规范要求为2—6m(17年一建公路案例及有一年的二建考试均考到过);
问题三、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钢筋笼上浮
预防措施:这一问题是最易忽视也是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事。在以前施工芜湖二坝桥时也遇到过这一情况。
具体的预防措施为:
(1)在初灌混凝土时要严格控制灌注速度,必须对现场的操作工人进行现场交底,说出其危害及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2)钢筋笼的吊筋直接焊接固定在护筒上,实践证明这是最易操作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一些施工队伍在施工中容易忽视(主要有些文献资料也未提出这一方法,这是工人们在长期的施工中总结出的一个方法);
问题四: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
预防措施: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严重质量问题,补救措施相当麻烦,甚至要涉及到专家论证来做补桩的方案。所以必须要预防为先。
(1)在灌注前要保证孔内的清孔质量,严格控制孔内的泥浆悬浮砂粒;
(2)灌注过程中严格控制导管的埋深。这里再次提到了导管的埋深,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时刻的用测绳仗量,严格控制埋管深度;
(3)成孔后要及时灌注,避免出现塌孔及缩孔情况出现;
(4)严控灌注时间,避免混凝土上部结块,造成桩身混凝土夹渣。
以上是根据相关考试用书,结合自己以前在实际施工中预到的问题写的。在每年的建造师考试中也是公路一二建的必考考点,所以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当然写的也不够全面,仅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还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濉溪古周路项目部杨王供稿)